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团队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博士教师13人,其中教授6人,成员紧密围绕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在飞行器非线性振动控制与利用领域已形成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方向:
1、航天器整星隔振/减振:航天器整星减振能够改善发射过程中恶劣的动力学环境。随着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动力学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对有效载荷破坏极大,此工程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本团队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能量阱整星被动减振方案,理论、仿真、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控制方法对系统频率影响小、能够实现宽频减振。
2、空间太阳能电站动力学与控制: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能量采集的在轨振动控制方法,建立了在太阳光压、热冲击载荷以及重力梯度作用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超磁致能量采集器和非线性能量阱方法,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振动能量进行采集并用于结构在轨振动控制。
3、飞行器非线性利用设计:利用非线性靶向能量传递机理,提出了超磁致伸缩振动能量采集型减振器,揭示了多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靶能量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超磁致伸缩振动能量采集型减振器可产生最大电压18.05V,功率325.93W,能拓宽能量采集频率范围,并将其应用到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
研究成果:1、提出了非线性能量阱整星减振理论方法。突破了整星系统宽频减振、频率限制技术瓶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整星系统非线性减振设计体系;2、提出了飞行器弹性连续体非线性能量阱宽频减振方法,构建了热、气动等多种环境下弹性连续体非线性减振系统建模及分析理论;3、针对航空零件特种环境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航空零部件可靠性测试试验方法、航空零部件可靠性测试专用装备研发方面开展工作,解决了多项实际关键问题;4、提出了超磁致伸缩能量采集型减振器设计方法,发展了磁机电耦合系统近似解析分析方法,揭示了系统宽频靶能量传递机理。
上述成果的部分内容,为探月三期等型号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了某型号飞机襟副翼振动问题。
航天器整星隔振/减振 Bet356体育亚洲官网入口微小卫星 气浮台实验装置 航天希尔振动试验台